正坐着画图,突然心血来潮:计划弄一系列和京韵大鼓有关的文章。大体就是谈谈我所听过的,某位名家的演唱曲目里最喜欢的一段,顺便闲扯些相关内容。
小黑姑娘真名叫金慧君,也有说姓杨的。我听过她闹江州、马鞍山的老唱片和解放后录制的全部《草船借箭》。她的演唱给人很深的印象。听过一次之后,那种风格就能让人牢牢记住。这种风格究竟是什么?不太好说。觉得比较表面一点的是她的咬字。就拿草船借箭来说。彼时已然垂暮,气力不济了,调门也比较低。但是快二十分钟的活使下来还能不撒不漏,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字立的住。大鼓本来就是说加唱的艺术。咬字如叼虎啊。
小黑姑娘的吐字发音归韵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京剧的东西。比如说草船借箭里的,先生啊、箭当头、军无戏言,耽误了日限、等字。听她的这段大鼓,感觉字字入耳,如珠走玉盘般的清爽剔透。又比如说“早知道三天”的三天,听得出来嘴皮子很有力道,字是顶着上颚甩出来的。这也算是幼功。
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她在鼓曲演唱时的精彩身段。当唱到“那诸葛亮写罢了军令状,放下拨头就走。”的时候,全场是一阵掌声。这掌声是给身段的。这就是现场录音的好处。听到这的掌声,让人能够会心的一笑啊。
前年看郑逸梅的《文苑花絮》,里面有个谈宫扇的文章。竟然讲到了小黑姑娘。现略述以资同好。
郑老先生回忆小黑姑娘在上海演出时的情况是:“每一登台,彩声四起,大有霓裳飘拂,响遏行云之概。”这说的应该是小黑姑娘1932年随白云鹏在上海演出时的事。后来小黑姑娘嫁给了一个票友,生活渐入困顿。《万象》杂志的创刊人平襟亚在北京偶遇小黑姑娘后(美人迟暮,粉黛无华,所居湫隘,生活艰困),顿起恻隐之心。回上海后,便在万象杂志上刊出广告愿出让一把价值不菲的宫扇,所得钱财用以救助小黑姑娘。一代鼓曲名伶,竟也沦落至此啊。后来这把扇子被文化汉奸梁鸿志匿名买去,抗战胜利后该扇又卷入查抄逆产案的人命官司里。故事颇有传奇色彩。
小黑姑娘逝世于1973年,留下的录音资料太少了。
评论